祖師禪

Teachings

禪是「禪那」的簡稱,梵文:Dhyana,意思是「靜慮」,即是在靜定中觀察思慮,消除妄念,啟發真實的智慧。這是禪的學術譯義。

        從廣義來說:修「禪」即是修「心」,所以無論你學習哪一宗派  — 密宗、淨土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三論宗、律宗 — 都是與「禪」息息相關的。一個真實的修行者,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離不開「禪」。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所以,禪無處不在,無時不是。

        但是,從狹義來說:禪是佛教一宗派,大致可分為「如來禪」與「祖師禪」兩種。「如來禪」(註一)以佛陀所說的經教為圭臬,為文字所詮,故又名「教內禪」;「祖師禪」是不依教內經論,「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故又名「教外禪」。

禪宗淵源

        根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從南印度來到漢土,弘揚禪法。歷代從印度或西域到中原的胡僧,多携有自己所尊奉的經論,為其禪法的依據,唯有菩提達摩未帶來一經一論,因為他所傳的禪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摩以前的禪師:如安世高、鳩摩羅甚、支婁迦讖、佛陀跋陀羅所弘揚的禪法,都以經教為依據;及至達摩來華後,漢土禪風遂由參考文字的漸證法,變為不立文字的頓悟法。

        達摩把禪法傳给慧可;慧可又傳给僧璨。但由於遭受武帝滅佛的災難,僧璨沒有發展的機會。後來他傳给道信;道信傳给弘忍。弘忍之後,禪宗分出惠能和神秀南北兩派系。惠能一系取得了獨尊的地位,而神秀一系則幾至式微;因此惠能派系遂發展成為中國禪的主流。

        從達摩到惠能,「祖師禅」經歷六代。後世稱達摩為初祖,惠能為六祖。其實禪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惠能才大放異彩。他不僅開創了中國禪學,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是禪宗最重要的寶庫。

五家七宗

        中唐以後,「祖師禅」進入了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時代。六祖惠能的門徒衆多,其中以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獄懷讓的成就最為顯著。相傳《六祖壇經》是神會撰述的。他的禪法後世稱為「荷澤宗」,但傳承甚少;反而當時寂寂無名的懷讓與行思兩門,漸漸興盛起來,師承悠遠,形成了後來「五家七宗」的禪門派系。

        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又傳百丈懷海。懷海後分出兩派:一派由黃檗希運傳臨濟義玄,成為「臨濟宗」;另一派由溈山靈祐傳仰山慧寂,形成「溈仰宗」。

        青原行思傳石頭希遷,希遷下分出兩派:一派由藥山惟儼傳雲岩曇晟,曇晟傳洞山良价,良价傳曹山本寂,建立「曹洞宗」;另一派由天皇道悟四傳至雪峰義存。義存下又分出兩派:一派為雲門文偃,創「雲門宗」,另一派由玄沙師備三傳至清涼文益,創立「法眼宗」。就這樣薪火相傳,「五家禪」相繼建立,禪宗進入極盛時期。       

        到了北宋時,「臨濟宗」經六傳到石霜楚圓,又分出兩支:一為黄龍慧南的「黄龍派」,一為楊岐方會的「楊岐派」。總括來說,由唐代六祖慧能傳承下來,到北宋諸祖,禪宗發展為「五家七宗」。

        五家禪宗的「家風」各有不同,但其宗旨則不離六祖的頓悟心性,自我解脫。所謂「家風」就是各宗師接引後學的獨特方法,如溈仰宗的「方圓默契,親切溫和」;雲門宗的「截斷眾流,不容擬議」;法眼宗的「對病施藥,掃除情解」;曹洞宗的「家風細密,言行相應」;臨濟宗的「孤危險峻,棒喝並施」。五家中影響最大,延續最久者是「臨濟宗」。它的「機鋒」、「棒喝」、「公案」與、話頭」,甚饒禪趣,在禪門流傳最廣。

 機鋒棒喝

        何謂「機鋒」?禪師認為言語文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假借施設,而禪修是心性的體驗,必須超越言語文字的規範,才能把「真心」解脫出來,所以他們在教學時,因人因時因地而施行各種不規範的形式去接引學人。

起初一般採用隱語、比喻、暗示、問答等方式;後來進而發展為動作。這些形式大體包括如下幾類:

        有時,禪師以緘默代表說法。《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藥山惟儼上堂而不說法的典故:

        「一日院主請師上堂,大眾才集,師良久便歸方丈,閉門。院主逐後曰:『和尚許某甲上堂,為甚麼卻歸方丈?』師曰:『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又爭怪得老僧?』」

        藥山禪師認為經律論可以說,但禪是不可說的。所謂:「一落言詮,便成戲論。」言說反而限制了學人的心路意識,得不到「真心」的自在解脫。

        有時,禪師以不規範的言語接引學人。《五燈會元》記載一則趙州從諗與學人的對話:

        「學人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曰:『幾時成佛?』師曰:『待虛空落地時。』曰:『虛空幾時落地?』師曰:『待柏樹子成佛時。』」

        這些問答看似同義反覆,自相矛盾。其實,禪師們借助於這種不規範的言語,截斷學人的妄心思惟,使令超越邏輯和言語的限制,達到迴轉反觀內心世界的妙用。

        《景德傳燈錄.卷五》記述一則「答非所問」的機鋒:

        「有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

        問者認為如來藏性住於「某處」,尚在時空的範疇內思惟,未擺脫生滅有為法。師的「答非所問」,暗示學人所修學的與真心風馬牛不相及。

        禪師有時以動作啟發學人。《碧巖錄》第四十二則有龐蘊居士在雪飄中掌打禪師的公案:

         「有一天,龐蘊拜辭藥山禪師。藥山命幾位禪徒相送。當大家走到山門時,正值大雪紛霏,眾人見此勝景,心曠神怡,欣喜萬分。

         龐蘊指著空中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一禪師立即就問:『落在何處?』 龐居士聽後,一掌打在問者的肩膀上,以示啟發。」

         龐蘊是開了悟的禪者。他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因為這時他心內沒有動靜二相的妄想分別。好雪片片自上飄下,看似是動態,但其實「萬法性空,非動非靜,無來無去」。既然雪片重來未動,怎會有落處?禪師不明白龐居士的禪意,生起了計度思量心,所以他問雪片落在何處。他既不懂得領受當前的好風光,反而生起妄念,分別現象的動靜、去來相,所以遭龐居士掌摑提示。

        ……………

        何謂「棒喝」?禪師在機鋒運用的基礎上,為了杜绝學人的虛妄思惟,考驗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聲,令學人從執著中猛醒過來,當下頓悟自心佛性。相傳棒的施用,始於唐代德山宣鑒與黃檗希運;喝的使用,始於臨濟義玄,故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

公案話頭

        「公案」兩個字,本來的意義是唐朝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禪者之指示,久而久之成為座右銘。禪門認為這些記錄可啟發思惟,而且尊嚴不可侵犯,猶如官府的判決,故亦簡稱之為「公案」。

        這種風氣倡始於唐代,到宋代大盛。禪門「公案」大約有一千七百幾則,但通用的不過五百幾則而已。這些公案都記錄在禪宗經典內。

        禪宗有參「話頭」的法則,但「話頭」不就是「公案」。「話頭」是從「公案」中拈提山來的某一句話或一個字,作為參究的對象。以唐朝趙州從諗禪師的「趙州狗子」公案為例,《無門關》第一則云:

        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無!」

        無門曰:「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中略)……如何是

祖師關,只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

        這「無」字是「話頭」,而「趙州狗子」整個言行記錄是「公案」。

佛經不是說眾生皆有佛性嗎?為何趙州禪師說狗子無佛性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禪師藉公案之「非邏輯性」來截斷學人一般偏執的思路和意識邏輯的推理,從而引發他們的疑情,啟迪內心的「實相般若」。

        有人來問佛教,如果用言語文字去解釋,就成為自己的知見,當下成為法執。如果不用言語文字就無所顯示,所以「公案」成為了禪門方便的參究和研討的工具。

        臨濟宗宗杲禪師提出一種參禪方法,不必默照,亦不必參究「禪門公案」,只要將某公案內某句關鍵性的「話頭」提出來,時時參究,努力不懈,緊參不放,假以時日,就能夠開悟,這就是參「話頭」。

        最常見的話頭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狗子有沒有佛性?」、「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庭前柏樹子」、「無」等。

        參話頭並不是文字上的推敲,亦不是理性邏輯上的思量,是要行者起疑情。所謂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當你不斷地去參究,妄念會愈來愈少,到後來只有一句話頭存在。當話頭的疑情盡消時,就是悟處。

禅宗經典

        自唐代《六祖壇經》面世後,禪門遂大開語錄之風。所謂語錄,是禪師們的言行記錄,包括開示與問答,通常是門徒在禪修期間所編匯的。除各家個別的纂集外,還有统貫性的語錄:如《景德傳燈錄》、《續傳燈錄》、《五燈會元》、《碧巖錄》、《從容錄》、《無門關》、《古尊宿語錄》、《正法眼藏》、《指月錄》、《宗門統要》、《永平頌古》等著作。              

       「祖師禪」既標榜「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為宗旨,為何又參究語錄呢?其實,禪宗「不立文字」的意思,是不執著文字、經教,並非厭棄文字,或捨離經教。言語是用作表達道理的,它本身並非道理。初學者要依言以會道,至於會道後,就應該合道而忘言,不能執著言語。文字猶如渡河之木筏,及至彼岸,則必須捨筏而登陸。

        其實,初祖達摩至四祖道信傳授禪法時,亦以《楞伽經》為依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述:「達摩謂:『吾有《楞伽》四卷,意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六祖惠能是聽聞《金剛經》而開悟的,所以他力勸禪者受持《金剛經》。禪宗並非不依文字,而是教人不要拘泥於文字。禪者要跳出思惟邏輯的規範,文字的限制,才能證入無限的內心世界啊!

       這些經典,是歷代禪師智慧的結晶,是學人的「標月指」(註二),其典籍數量龐大,數以萬計,文采瑰麗,字字珠璣,是中國哲學、文學、歷史的文化寶藏。

          印度佛教祇有禪而没有禪宗。禪宗是純粹中國佛教的產物,所以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他所指的就是「祖師禪」。誠然,禪宗在中國影響深遠,是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註一:請參閱温暖人間116期廣结善缘專欄拙作「如來禪」,內容略述如

                來禪的意義與修行次第。)

(註二:指示月之指,稱為標月指。佛教將「真如」比喻「月」,故對不知

                真如(月)者,以種種法來說明(指)真如(月)的實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