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以無念為宗

Teachings

禪是什麼?

從本體來說:禪什麼都不是,但什麼也都是。

倘若將禪視為一種思想,則有違它的原義,因為禪是要解脫思想上的束縛,怎會另立思想體系呢?須知凡是「有」的,不管是物質或精神,都不是禪的本體,所以禪是「無」的。

但是,說禪為「無」也不對。禪雖然不是思想,卻創造出無限的思想領域。它無始以來,從未離開過眾生的見、聞、覺、知心性,而且無處不在,無時不是,所以禪是「有」的。

其實,說「有」說「無」都是戲論,因為禪是超越形相、言語、文字、概念的。但是,不假借言語文字,又怎能解釋禪義呢?

「禪」是梵語 (Dhyāna) 的音譯,「定」是梵語 (Samadhi) 的意譯。古德把「禪」的音譯,與「定」的意譯合併,稱之為「禪定」。

何謂禪定?根據六祖惠能大師所說:「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也就是說「不執著外境為禪;內心清凈無染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故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修禪定可達致「悟」。由果溯因,引發覺悟的修行方法很多。禪宗則將其獨特的各派別方法,都名之為「禪」。

基本上,禪宗是以「無念」法對治不斷攀緣外境的妄心。禪者於行、住、坐、卧之中,須不斷覺察自己心中妄念之生滅,當一個妄念生出時,便應立刻醒覺,以覺察去破除它。妄心是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眾生以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攀緣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會產生貪、嗔、癡等煩惱,造作殺、盜、淫等惡業,招感苦果。那麼,如何修行才可消除煩惱惡業呢?

佛家說人的行為是先有作意、抉擇的思惟過程,才會有所行動的。所以,如在壞念萌芽時,即能警覺,便可止惡防非,清淨心念。譬如,若覺察現在心中生起了一個動怒、嗔恨的念頭,就應立刻以慈悲、忍讓的心念去破除它,令乖念當下消滅。否則嗔心可能越來越激烈,激發如罵人、打人等的報復性行動來。這是因為妄念起時覺察太遲,不能令妄心息滅所致。所謂「不怕念起,只恐覺遲」,若在日常生活中,念念警覺,持之以恆,修行有素,便可達致一念才生,即能覺破的境地了。

其次,當覺察功夫純熟時,就能夠降伏念念之妄心,所謂: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若前念已滅,後念不生,一時妄心徹底降伏,立刻覺智現前,真心就自然會顯露出來,靈光寂照,而得開悟。故說「不用求真,唯須息妄」。

眾生自己之真如佛性,本自空寂清凈,湛然澄澈,與佛無異。只是因為無明起惑,攀緣執取一切自他、內外境界,引生煩惱纏垢,令覺智塵封,因而不能悟入證得本具真心。凡夫累世以來,背真逐妄,如果不依靠佛法上各種善巧方便的出世間法門,選取一門,恆常修持,專精薰習,是不可能得到清凈的。

再者,修學佛法要福慧雙修,禪者修慧行禪,應以降伏妄心,開發智慧為正行;修福則應多行諸善法。但不論修福或修慧,都必須要離一切相而修。否則,仿如煮沙求飯,枉自徒勞,終無悟處,只是招感人天福報而已。離相而修,不取不著,契合《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有所證入。

人人本具明淨真心,在現實生命中,卻又隨妄心運轉,認妄作真,執假為實,不覺不知,故而流輪生死,不求出離。凡夫計「我」,小乘著「法」,大乘取「空」,都是因妄執造成,未能契入真實。禪宗提倡「平常心是道」,無念為宗,一法不立,遣相解縛,可當下息妄斷執,直指人心。

那麼,何謂平常心呢?無分別心、無取捨心、無憎愛心、平等心即是平常心,換言之,平常心就是外離相、內不亂的禪心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