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大自然

Teachings

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歸向大自然的懷抱吧!耳聽峽野間的吱吱鳥鳴,清風中松濤的沙沙低吟 ; 眼觀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碧草黃花,不自覺的就會心情放鬆,心境開朗,煩惱拋卻,俗慮全消。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在其詩<宿東林寺>中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當行者參禪、念佛,修到內心寂然無染,其禪境和大自然渾然一體時,這種互攝互融的感受,霎時間,會覺得山溪流水的淙淙聲響,就彷彿是佛陀講道的法音;崇山樹木的青青色相,就恰如是佛陀清淨的法身了。

或者,修行人忘情世慮,參禪念佛之餘,心中迴響的都是佛法的名言概念,衝耳而來的水聲,舉目而見的山色,很自然的就使人聯想起佛陀的廣長舌與清淨身來了。

其次,有所謂「青青竹葉,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正好與本詩相通。據《華嚴經》說 :宇宙萬物可以互攝互容,圓融無礙,此即是重重無盡的一真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所以當修行者轉迷成覺時,便可證悟萬物千景同歸一性。這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相都是佛性所顯現。所以,竹葉、黃花同為佛性所攝,等無別異。

這首詩說的雖不是蘇東坡自己真正禪悟的境界,但透露出大自然水聲山色的純美,歌頌著佛陀慈悲清淨的功德。此詩因境說法,是千古傳誦的著名禪詩。

另一首因法說境,同樣讚美大自然的禪詩是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所寫的。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門以無念為宗,行者胸懷坦蕩,心念清淨,方能欣賞大自然的恩賜:春天百花盛開,秋天皓月高照,夏天和風舒懷,冬天皚雪紛飛。再者,大自然的四季美景亦是比喻禪者的心境:一年四季無求無欲,閒適自在,隨遇而安,日日都是好日子。

從古至今,很多禪行者都是選擇回歸大自然去,安住於深山密林之中,與白雲青山、晚風明月為伴,遠離塵囂,放下世情,以便能一心專志,精進辦道。生活雖然清苦簡樸,心境卻安祥怡悅。印度人晚年有山林期,入山林間修道;中國寺院則很多建於崇山峻嶺之中。大自然空氣清新,磁場殊勝,環境寧靜,遠離人事,最適合禪修,可見大自然確是孕育大修行人的寶貴道場。

城市人,請不要沉醉於名利的追求,欲望的滿足,放下塵世的煩擾,轉換一下環境,走進大自然中吧!

也許是時候讓疲累的身心得到休養,枯涸的靈性獲得滋潤。屆時,也許你會因發現「無限奇珍供世眼」而驚歎,惋惜以前錯過的太多。也許你會因望見「一輪明月照天心」而微笑,許諾以後要如何善待自己。也許你會默念《華嚴經》所講:「 若見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若見園林,當願眾生,勸修善行,趣佛菩提。」

大自然之樂,遠離凡囂,拋卻俗念,一切都變得寧靜致遠。各位不妨忙裏抽暇,走入大自然,親身體驗清淨的生活,相信對啟發思惟,定會有無限裨益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