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啓示我們探討有關迴向的意義。在這裡,我把家師觀成上人在《梁皇寶懺淺談》文章,其中的普賢菩薩〈普皆迴向〉一文,取出與眾分享:
「『普皆迴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福慧,一切功德,不為自己求人天福報的安樂,而是完全迴向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大自在解脫與究竟常樂。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若能依前九願努力修行,就是『福慧雙修』。第十願『普皆迴向』,『普皆』兩字,即是最後攝盡前九願所獲得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
迴向(梵語:Pariṇāmanā英譯: Dedicating, transfering ) ,是轉向、投向、轉獻的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將自己所造的善業功德,自己不受,回轉而投向於某一明確的目標 (如某人某事等) 。迴向有三種層面:第一迴向眾生,第二迴向菩提,第三迴向真如。
第一迴向眾生:若你每次來寺廟,拿著香花供奉佛菩薩,是為了祈求自己的安樂,這功德很小,叫做「著相布施」(執著要得到善報而布施)。你做了善事,不僅只希望自己得到好報,而是將這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這亦是迴自向他,迴少向多。
第二迴向菩提:這是迴因向果,因為你在佛門修行,你的思想、行為種下了成佛的因,將來必會從生死煩惱之中解脫出來,成就無上正覺的菩提果,故迴向眾生是利他,迴向菩提是自利。
第三迴向真如,這道理比較深奧,迴向真如即是迴事向理,怎樣是迴事向理呢?迴自向他是『利他』,迴向菩提是『自利』,迴向真如即是不執著利他,亦不執著自利,回歸中道的理體,超越了二利之相,遠離了人我之差別。迴事向理比較難懂,是比較高深的哲理,乃是從自利利他的生滅理體,回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因為真如理體是平等的,無所謂自利和利他之分別。
《大乘止觀法門》曰:『若就心體平等,無覺與不覺,亦無眾生、諸佛與心體之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有眾生可度,亦沒有我度眾生。佛經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不應存有『自利利他』之『能所』差別想。這個理論比較深,稱作迴向真如,超越了『自利利他』的事相而入至『清淨平等』的真如理體,正如《金剛經》云:『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金剛經》曰:『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依般若空義來說,無迴向者,無迴向法,無迴向處,這才叫做平等真如。真正的迴向應是這樣的,若未能明白迴事向理,祇要明白迴向眾生和迴向菩提都已經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