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初信佛者問:佛的境界是怎樣的?涅槃的境界又是怎樣的?經文所形容的都太抽象,太玄妙了,例如「涅槃」:經中解釋為涅者「不生」,槃者「不滅」,這些文字太晦澀難懂了。可否用現代人的言語文字清晰地表達出來?令我們澈底明白呢!
其實「佛」和「涅槃」」等境界都是超越言語範圍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事物的真相,很多時都很有限制,而且通常都是很單一、很片面的,有時甚至往往是詞不達意、無事物可作比喻的。所以很多經文都用「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等形容詞去表達這文字本具的限制性。
人的感覺不一定可以用言語文字去表達的,何況佛境?根據科學的研究,人類的嗅覺可以分辨出超過一萬種氣味。但奇怪的是,人所使用的語言,都極度缺乏關於形容氣味的詞彙。
例如我們會說蓮花的香味很「清逸」,除此之外,不論你的文采有多超卓,或多有深度,都很難利用文字去說出蓮花真正的香味的。只有直接聞過蓮花香氣的人,才知道蓮香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用言語文字去描繪香氣,只不過是間接的描述,並不是直接的經驗。這說明了人的嗅覺比起言語文字是更敏銳,更精細的。
在《維摩詰所說經卷下香積佛品》中,描述過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眾香國。這個地方是沒有言語文字的,人們只用香味互相溝通,嗅覺成為了奇妙的感官。這個地方的佛,稱為香積佛。經文裏記述維摩詰問眾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香積國真是不可思議,聞聞香氣,便能令人開悟,連佛陀都以香氣來表達「不二法門」。
清朝憨山德清大師,就是憑著雪中梅花盛開的香氣而悟道的。開悟後,德清禪師從心底流露出一首詩:
「雪裏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飛來。
正對寒燈獨坐,忽將鼻孔衝開。」
這首詩說出在雪夜裏的寒梅初初盛開,暗暗發出清逸的香氣,香氣衝開了憨山禪師的鼻孔,使他剎那間證入「諸法實相」的本來面目。寒燈前獨坐,憨山大師的書案上並無半篇佛經文字,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衝破了文字的障礙,湛然寂靜,從鼻孔的嗅覺,了悟到宇宙的真理。
憨山大師達到這樣的境界,鼻識的敏銳已經超過了言語文字了。
由此可知,「佛」或「涅槃」的境界不是單從文字的意義去測度的,必須從智慧的深處去思惟,才能略有領會,而「諸法實相」的真實境界,惟成佛時方能究竟證悟,非凡夫所能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