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信吉祥:
2025 新年的鐘聲已敲響,當我們回顧過去一年所經歷的多重考驗——失業問題、零售不振、房市下滑、親友移民等,往往彷彿乘坐過山車一般。但也正是在這些考驗裡,香港人仍展現出堅韌與活力。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如何同時善用「自力」與「他力」,協助我們在新的一年裡,讓內心與生活都保持更充實安穩。事實上,「自力」與「他力」並不衝突,而是兩種互補的力量:前者在於我們自身的努力、思維與行動,後者則仰賴佛菩薩的護持與心靈的安頓。只要掌握得當,便能在動盪的大環境中站穩腳跟,也能在心靈深處找到一處寧靜的歸宿。
(一) 自力 – 從容、靜觀、適應,於變局中綻放光彩
在變動中展現堅韌與活力
回顧香港的歷史,不難看出這片土地一直都在不斷轉變之中:國際經濟形勢的動盪、科技革命的衝擊、社會結構的調整等,均讓香港一再面臨嚴峻考驗。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衰退,從非典疫情到外部環境的多方變動,香港人總能靠著靈活與韌性的特質努力求存,也常常從逆境中找出新機會。
然而,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我們能做到的,是調整內在的心態與行動方向。雖然經濟下行與社會變遷難以阻擋,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正向心態面對困局,並運用智慧因應挑戰。這就是「自力」的核心:靠自己的努力與調適,為人生尋找出路。
回顧過去:多重考驗下的香港
過去的一年,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加上房市下滑、零售不振,不少人感到壓力沉重。社交媒體或新聞報導的負面消息,往往加劇大眾的焦慮與不安。有些人擔心工作不保,有些人苦惱於房價走跌,亦有人因家人或朋友移民而感到失落。這些現象確實反映出本地環境所面臨的種種轉折與考驗。
然而,正如香港在歷史上多次度過難關一般,每一波危機裡都蘊含著改變與創新的契機。假使我們能先讓心安定下來,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此刻的局勢,也許會發現當某些傳統產業沒落時,新的產業或工作模式正悄悄崛起;當局勢讓某些人選擇離開時,也有人找到全新的方向或生活模式。
從容、靜觀、適應:自力應對的三大心法
面對多重挑戰或不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用三種心態鞏固自己的行為:從容、靜觀、適應。
- 從容
從容並非消極放任,也不是沉溺在「慢慢來」的幻想,而是在劇烈變動降臨時,先讓自己穩住陣腳,避免因慌亂而做出錯誤決策。正如駕駛時遇到突發狀況,我們若只是驚慌失措,往往更容易失控;相反,保持一份沈著,才有機會化解危機。因此,當經濟數據或社會訊息給我們負面衝擊時,先穩定自心,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更能找出解方。 - 靜觀
「靜觀」指的是以平和、客觀的心態觀察周遭環境與自身狀態,不隨著憤怒、焦慮或恐懼的情緒走向極端。香港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每天都有新資訊湧現。如果我們時時處在焦慮或慌張之中,反而難以捕捉新的機會。藉由靜觀,我們在面對工作壓力、家庭矛盾或社會變遷時,都能保有一定的理性空間,進而做出更穩健的判斷。 - 適應
最後是適應。適應並不意味著投降或妥協,而是以彈性與創造力與環境共存。若行業衝擊嚴重,就考慮進修、轉職,或者發展多元副業;若擔心未來走向,則可加強理財規劃、擴大社交圈。香港人口素來習慣面對激烈競爭,也擅長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只要心態足夠開放,能夠以不斷學習的方式調整自己,必能在逆勢中尋得活路。
在佛教的觀點裡,這三點其實也呼應了「忍辱、禪定、般若」:面對無常,我們先忍下外在衝擊,然後透過禪定讓內心平穩,最後以般若智慧看清情勢、把握時機。
- 從容應對與放下過度擔憂:止觀的運用
在上述「從容、靜觀、適應」三大要訣之外,有時我們仍會被外在環境帶來的焦慮或恐懼左右,這時不妨借力於佛教傳統的「止觀」修法。
- 止:先讓自心止息紛擾
很多人在面臨房市下跌或經濟低迷時,第一個反應是「完了,我的積蓄該怎麼辦?」這樣的恐懼如果不斷翻攪,只會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利用「止」的技巧,我們可在每天早晨或晚上,找個安靜的地方端坐,專注呼吸或輕念佛號,暫停對未來的負面想像。如此能讓神經系統放鬆,也替思緒重新整理空間。 - 觀:客觀檢視現況
接著是「觀」。當情緒趨於平靜後,我們才能更清晰地審視當下的條件與可行方案:自己的技能、可利用的資源、人際網絡在哪裡?外部是否有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這些問題若能好好梳理,往往能在看似無解的情境中,找出一絲可行的曙光。
透過止觀的方式,便能在心中築起一層防護牆,不會被「最壞的想像」迅速吞沒;也能在思緒整理後,更理性地擬定下一步行動。若感到自己仍深陷負面情緒,可考慮再多進行幾次靜坐或自我對話,讓身心達到更平衡的狀態。
- 在家庭與社會互動中修持體諒與感恩
自力除了著眼在個人職場與生計之外,也涉及人際互動。香港不僅經濟競爭激烈,價值觀的分歧也可能帶來家庭或社會層面的衝突。此時,佛教提倡的「放下我慢」和「利他」便尤其重要。
- 體諒與包容
在家庭內,可能長輩與晚輩對未來的看法迥異;在社區裡,不同背景的人對社會議題意見相左。若能帶著體諒與理解的態度去傾聽彼此,或許會發現雙方憂慮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著眼點不同。通過坦誠的家庭會議或聚餐談心,很多「針鋒相對」的狀況都能緩和。反之,若我們堅持「非黑即白」,就容易陷入對立的僵局。 - 感恩與知足
香港社會節奏快,許多人忙著賺錢、爭取機會,往往忽視生活中那些「已擁有」的幸福。事實上,能擁有健康、家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都值得我們每一天懷抱感恩之心。若我們持續把注意力放在「缺少什麼」,焦慮感只會加劇;反之,多看看「我已經擁有什麼」,便能轉化心情、鼓勵自己面對挑戰。此外,也可以進一步將感恩化為慈悲,在力所能及之下幫助他人,享受「利他」帶來的充實感。
(二) 他力 – 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
- 念佛:正念與專注的培養
若說「自力」是我們個體在心理、行為上的積極調適,那麼「他力」則是指藉由佛菩薩的慈悲護持,為我們的身心帶來更深層、更溫暖的支撐。兩者並不互相排斥,反而相輔相成。當我們在現實面全力以赴時,也可以透過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等方式,強化內心的定力與慈悲智慧。
談到念佛,很多人會將其視為一種純粹的宗教活動。事實上,念佛同時也是一條修心之道,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專注」與「正念」。
- 專注與禪定
在小乘佛法的傳統裡,禪定強調透過持續專注,讓心識遠離雜念並逐漸達到寧靜,進而淨化內心。念佛時,反覆將注意力放在佛號上,就能訓練自己不被外境干擾。進一步地,若能穩定心識,便更容易看清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係,不再任憑情緒翻攪。 - 慈悲與智慧
在大乘佛法裡,念佛不只是內向的冥想,也是一種動態的慈悲實踐。我們不僅透過專注力來穩定自我,更期望將這份定力與慈悲擴及到他人。對「空性」與「般若」的體悟也來自於此:穩定的心能幫助我們體會一切萬法的相依性與無自性,進而生起更廣大的悲願。
- 念佛的實際應用:生活案例
在快節奏的香港社會,念佛法門顯得特別可貴,因為它不需要準備特殊場所或大量時間,只要有心,就能在瑣碎時段進行。
- 例子一:上班族的紓壓之道
假設一位上班族因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而煩躁不安,於是他開始在每天搭地鐵時閉上眼睛、輕聲念誦「南無阿彌陀佛」。當他將注意力放在佛號的聲音與意義上時,原本浮現的焦慮和煩惱逐漸退去,抵達辦公室時也感到更平靜、更有活力。這種簡單的實踐,讓日復一日的壓力得到調和。 - 例子二:家庭主婦的情緒緩衝
一位家庭主婦因感覺家人不理解她的付出,長期積累了憤怒與失望。她開始在做家務時,不管是洗碗、拖地,或整理房間,都嘗試默念「南無阿彌陀佛」。漸漸地,她對家人的執著和怨懟有所鬆動,心中體會到清淨自在,也更能客觀看待家庭爭執。
- 音聲療法與念佛的科學意涵
現代研究顯示,人的聲音若以合適的節奏、頻率反覆誦念,能在生理與心理層面產生正向影響。像「振動醫學(vibrational medicine)」認為重複的聲響能影響腦波、心率變異性與呼吸節奏,達到深層放鬆之效。當我們念誦佛號或經咒時,借由專注力、願力、持續重複、發音以及觀想五大要素的結合,就可能引發一種「音聲療法」的效應,降低壓力、減輕焦慮、激發正面情緒。長期的念誦更會帶動神經系統的調和,有助於身心健康。 - 念佛誦經持咒的力量:專注 + 願力 + 重複
佛教傳統裡,經常提到「念佛、誦經、持咒」對身心所帶來的轉化力。其背後的重要機制在於: - 專注力(focus):意識持續聚焦於佛號、經文或咒語上。
- 願力(intention):懷抱救度眾生、淨化自心或祈願和平的強大心念。
- 持久重複(repetition):經年累月不斷地誦念,形成穩定的習慣。
- 發音(vocalization):透過聲音的振動,影響腦波與身體機能。
- 觀想(visualization):在意念中勾勒佛菩薩形象或蓮花淨土,激發深層的信心與感應。
當這五者結合,能量便能在心識與生理層面產生顯著的影響。很多人於長期修持中體驗到不可思議的平靜或感應,甚至遇見困難時也更能逢凶化吉。 - 與阿彌陀佛「通訊」:量子糾纏的類比
有些法師或居士會以「手機」作比喻,形容念佛就像撥打電話到「阿彌陀佛宇宙能量站」。長期的念佛使我們逐漸和佛陀的慈悲頻率「相應」,彷彿量子物理裡的「量子糾纏」,即使相距千萬里,也能彼此感應。當修行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建立連結,不但為今世帶來福報,也為往生淨土鋪路。某種程度上,這像是向宇宙發出「定位訊號」,逐漸調和自己的心靈至更高層次。
日常生活裡,這種連結也能帶給我們安穩與喜悅:當情緒波動或遭遇挫折時,只要回到念佛的狀態,就能迅速「接線」,從佛力處得以撫慰。我們不必擔心環境距離或時間限制,因為信念與慈悲本身就超越物質界的阻隔。 - 念佛修行的現世利益與更多應用
長期念佛不僅有助於消除業力、往生淨土,也在現世能帶給人具體的好處,包括: - 心理與情緒穩定:不斷念誦佛號,使得情緒波動減少,更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悲傷與焦慮。
- 提升專注力與警覺性:念佛時的專注訓練,也可延伸到工作、學習與生活各處,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 促進心理健康:減少壓力源、增進心理復原力,可緩解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
- 改善人際關係:慈悲心的培養使人更能同理他人,進而減少衝突、促進和諧。
- 培養正面生活態度:在逆境中仍保有樂觀與希望,提升個人福祉與生活品質。
- 身體健康的助益:念佛能促進深層放鬆,減輕生理與心理壓力,進而降低血壓與心臟病風險。
(三) 自力與他力的融合——於動盪中並進,在風雨裡綻放光彩
- 自力與他力並不矛盾
或許有人質疑:「只要自己努力就夠了,何必念佛?」也有人疑惑:「只念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其實,自力與他力並不矛盾,兩者相輔相成:
- 自力讓我們在現實層面有務實的行動方針,例如進修、理財規劃、社交拓展、維持健康作息等,面對人生的難題時更加從容、掌控力更高。
- 他力則給予我們心靈的深層支持,透過念佛、禪定或稱念觀世音菩薩,讓情緒與意識更穩定、慈悲心更深廣,遇到挫折時不易被擊倒,也能激發更大的內在潛力。
換言之,自力就像奮力划槳,在人生的海洋裡盡力前進;他力則像順勢的風,能讓我們輕鬆不少,也保護著我們不致被巨浪覆滅。
- 日常中的結合:從自我管理到念佛修持
- 自我管理
每日設定一定的學習或運動目標,維護身體健康與心智靈活;同時,也要為財務狀況或事業前景做合理規劃,包含可能的風險控管。這些屬於自力範疇,能提升我們面對外在環境變動的「硬實力」。 - 念佛修持
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上,抽出一些時間進行念佛、禪坐或持咒。不論是每天早晨的十幾分鐘,或是上下班途中、家務閒暇,都能成為練習的時機。當我們默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時,從煩亂的思緒中抽離,讓身心回到「當下」。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彈性更佳,與周圍人相處更和諧,也更能抓住機會拓展人生。
- 應對逆境:尋求支援與互助
不論是依靠自力還是他力,都不意味著我們要獨自扛下一切。在面臨財務壓力、就業困難、家庭衝突等問題時,也可以向專業人士、社福機構或友人求助。這不僅是對自己更負責的做法,也符合佛教「利他」與「互助」的精神。我們可以在念佛、靜心後,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幫助、能向誰求援,進而在社會資源的協助下度過難關。 - 新一年裡的路:穩住心靈,穩健前行
在新的一年,我們難免還會面對種種挑戰。但只要明白「自力」與「他力」的雙重意義,並在生活中找出平衡點,便能保持身心的健康與和諧。
- 當環境變化太快,我們靠「自力」中的適應力與學習力跟上腳步;
- 當情緒起伏太大,我們讓「他力」透過念佛或專注修持來安撫身心;
- 當家庭或社群出現衝突,我們以體諒與感恩的態度凝聚彼此能量;
- 當前路看似灰暗,我們記得「止觀」能給予平靜,也記得佛菩薩的願力能帶給我們希望。
結語:在變動中安住身心、展開更光明的旅程
各位朋友,2025 新年已經到來,我們或許無法改變世局的波動,但能改變自己內心的穩定度。只要保持「從容、靜觀、適應」的心法,並結合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的修持,相信即使外在環境再多挑戰,我們依然能夠有所作為,也能保有一份從容不迫的心境。
請記住以下幾點,作為新一年的勉勵:
- 努力不懈:在自力面上不斷耕耘,拓展新技能、調整心態與行動方式。
- 安心放下:透過他力的念佛修持,獲得更深層的安定與智慧,讓心靈放鬆不緊繃。
- 利他精神:關心身邊的人,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支持,也接納他人的協助。
- 體諒共存:面對分歧,用同理心彼此尊重,化衝突為溝通,化分裂為合作。
- 感恩知足:珍惜已擁有的健康、友情與支持,維持正向心態,並適度行善。
願各位在嶄新的 2025 年裡,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動,都能同時善用「自力」與「他力」,在風雨中堅定前行;既能保持行動力,也能依靠佛菩薩的慈悲加被,讓我們在逆境之中依然綻放光彩。謝謝大家,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