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孤莊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
溪邊樹動猿下澗,雲裡錫鳴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
明朝更躡雲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唐朝冷然禪師山居詩
這是冷然禪師在九華山化成寺掛單時所作的。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縣,有九十九峰,其中有九峰聳立如連華,山中很多溪流、瀑布、古洞、蒼松,山景秀麗別緻。禪師在一片清淨寂然的禪悅境界中,從內心裏流露出對山居的細膩感受。與在塵囂俗世生活的人比較,這禪修是多麼的閑雅清逸,高潔淳樸!
化城寺處於千巒疊峰之間,群山環抱,清静莊嚴。如此绝卻紅塵的勝境,還需要俗世的文字去詠讚嗎?所以禪師說「我來詩境強相關」,自責不應該來此吟詩,打擾這一片清淨的境界。
「溪邊樹動猿下澗,雲里錫鳴僧上山。」在溪邊看不見猿猴,只見他們走下溪澗時樹枝的晃動,也見不到僧人,只聽到他們的錫鳴聲。僧人走路時所用的錫杖有銅環,移動時發出聲響,叫做錫鳴。樹動來自溪澗邊,錫鳴出於雲山中,溪澗深幽,雲霧飄淡,瞬息間靜寂中充滿了動感。
動靜二相,是天地間諸法的對立事態;無靜不能顯示動的變幻,無動也不能呈現靜的湛寂。
當禪者參至如《楞嚴經》所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時候,真心就會自然顯現,所以一切山居的動靜境界都是禪者的禪上緣。
「松月影寒生壁落,石泉聲亂噴潺湲。」走下溪澗的猿猴,登上山頂的僧人,在詩僧的心中漸漸退隱為遠境,眼前只有月影松濤的搖曳和泉澗潺潺的流水。修禪的隱者處於杳無人煙的山峰上,對於都市人來講,是一種苦行,但是山居生活所感受的喜悅,是物質所不能夠供給的,也非言語概念所能形容的。
「明朝更躡雲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禪師明天一早還要躡足登山,走到另一個高峰,直入雲霄上。他將會在九華山煙霞氳氤之中,以參禪的生活終老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