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善如法師
師父完成了香港站的弘法之後,又風塵僕僕帶領弟子們一起前往馬來西亞,繼續在東南亞第二站的弘法之旅,今次主要去兩個城市:檳城和巴生舉行佛學講座。
檳城,又稱喬治市(George Town),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歷史底蘊。作為英國殖民時期重要的貿易港,檳城成為多元文化的大熔爐;百年間,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等各族裔在此共生共榮。
我們到達的第二天,就受到洪福寺的主持,文建法師的邀請,參觀寺廟及交流佛法。洪福寺位於馬來西亞檳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寺院,該寺最初名為“Wat Sawan Arun”,建於1914年。二戰爆發時,因住寺僧眾返回泰國,寺院一度荒廢。隨後,土地捐獻人陳西祥將寺院交由華人僧侶接管,並更名為“洪福寺”。
文建法師領眾法師和義工們接駕,住持因為精通英語,也會觀看師父在YouTube上的開示,閒談之間,也提到師父其中一個弘法答問環節:”Now, who wants to go to heaven? “Everyone raises their hands but one”.”Don’t you want to go to heaven?” “Now I can’t, my mom asks me go to home after this”.大家也聽到津津有味。
11月1日,講座前一天,師父到三慧講堂,很認真地檢查電腦及其他音響設備,以期達到最佳效果,務求讓在場聽眾能在舒適的環境中聆聽佛法。師父的認真,確實令到我們作為徒弟都覺得自愧不如,這份認真正正就是我們需要在師父身上應該要學的態度。
11月2日,正式開始講座前,師父先向在場人士講述了一段他和竺摩長老的往事,之後師父就用『如何福慧雙修?』來開始了這晚的講座。福是從六度波羅蜜中的佈施、持戒、忍辱中修。而『慧』呢?就要從『聞、思、修』裡發掘,所謂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師父更打趣說這裡為什麼叫『三慧講堂』。
師父在兩晚的講座中,分享了如何透過唸佛,在一念之間,轉化自己的心境。唸佛的力量背後,來自於『自力』和『他力』,所以通過唸佛的專注,我們學習放下執著,透過佛力的轉化,培養我們的正念。這正是將淨土中的念佛與唯識所講的『識』揉合一起。在止觀方面的『觀』,師父引用四禪八定,將『尋、伺、輕安、喜、心一境性等概念,利用很多例子,讓大家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關於『止』方面,師父就教我們明白所謂『所緣境』,希望我們降伏妄想、執著,進而達至去到觀的境界。
在這次講座中,大家在師父引領下,不知不覺中,明白到『唯識、止觀和淨土』這三者中的微妙關係。很多信眾在離開的時候,都帶著歡喜的笑容,大家都是法喜充滿的。
完成檳城這一站的弘法,師父又馬不停蹄,帶領弟子去到另外一個城市—— 巴生。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巴生市或者都不是太熟悉。巴生市(馬來語:Klang;或吧生),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西部的一個城市,隸屬於巴生皇城市政廳。巴生距離吉隆坡市中心約32公里,鄰近吉隆坡,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城市。這次,師父於11月8日至10日在巴生龍華寺舉行了一系列的講座,吸引了許多聞法而來的信眾。其中不乏在YouTube上已經聽了師父很多年的佛法的熟悉面孔。當他們知道師父今次普照巴生市時,大家都非常雀躍,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希望親眼目睹師父的慈容。所以在講座前一個半小時已經到場,希望可以坐前一點,接觸到師父。
兩晚的講座題目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師父在講座內容中,主要講到『如何做到唸佛三昧』,即所謂『一心不亂,能念所念相泯。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佛一如』。這看似是很難理解的文句。師父用了非常貼切的例子,讓在場許多人對『心佛一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悟。而四種的念佛方法,包括: 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等,師父也用了很多不同例子讓在場人士有新的理解。最後透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學習如何圓融地唸佛,大家都聽到津津有味,受益匪淺。
由於大家反應熱烈,在徇眾要求之下,師父特別再為巴生的信眾,臨時加開了一場講座 ——『往生論概要』。雖說是臨時安排,也在星期日早上,仍座無虛席。師父引用念佛五念門,一、禮拜門、二、讚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迴向門,加上三心(淳、一、續) 及三要(信、願、行)。看似很簡單的念佛法門,大家有更深入的認識。離開的時候,都笑容滿面,大家都讚歎,能夠短短兩個晚上和一個星期日早上的時間獲益良多,祈願師父在不久的將來,再親臨巴生開示,共霑法喜。馬來西亞弘法之旅也在此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