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之後:一個關於因果與緣起的個人旅程
作者:思霖
(翻譯:Tony Qin)
在皈依之前,像許多人一樣,我會經常參加誦經之類的佛法活動,但一直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我們往往在熟悉的儀式中尋求安慰,卻不明白佛法修行的深奧義理。
皈依之後,通常會生起一個疑問:「接下來該怎麼做呢?」我們可能以為,走完這一步之後,前方的道路就會變得清晰。然而,這僅僅是一段更深遠旅程的開始。皈依就像是一扇大門,是通往自我發現和理解的第一步。而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會為我們揭開修行與自我覺察的另一層面。
觀音寺舉辦的「佛學初階班」不僅讓我們認識了許多佛學的基礎教義,還帶領我們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我從中獲得的最大啟示之一,就是應該如何去思考「為什麼是我?」或者「為什麼不是我?」 當我們感到被不公平對待時,往往會執著於自己所感受到的不公。這時,我們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幸福。人很少會意識到自己有多麼幸運,受到了多少照顧和庇佑。然而,佛法教導我們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視角,並鼓勵我們培養更加平衡與深刻的理解。
「因果」提供了一個可以解答「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的思路。佛法教導我們,現在的境遇都是由我們自己過去的行為所造成的——無論是今生還是前世累積的業力,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後果,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更廣闊的視角,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經歷人生中的波瀾起伏,使我們明白當前的處境都是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的結果。
「十二緣起」則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個道理。佛教的這一核心理論解釋了苦難的根源和生死輪迴的循環。「十二緣起」揭示了生命如何從無明開始,再經過一系列的緣起而導致生、老、病、死。這十二個環節——從無明開始,到老死結束——展示了我們的行為、思想和選擇之間的相互關聯。對十二緣起的理解能夠加深我們對生活中因果關係的洞察,使我們明白每一個行動和決定都會深刻地影響未來的歷程。
「緣起」展示了萬物之間的因果相連如何一步步推演出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結果。「緣起」所描述的相互關聯並不是一種信仰,而是適用於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所有事物的生起都依賴於相應的因緣條件,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生中所遇到的每個經歷——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這宏大的宇宙真理的自然顯現。
這門初階班不僅為我們建立了穩固的佛學基礎,還教會我們如何把這些修行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歷史和理論,而更多是如何用「因果」和「緣起」這樣的概念來改變我們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看法。當我們認識到了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就可以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收穫。
我仍在繼續著這趟旅程。無論是「為什麼是我?」還是「接下來該怎麼做?」,每一個提問都是一個繼續學習、自我探索與成長的行程。
學佛首要 聽聞正法 – 修讀佛學初階班有感
作者:定耀
《華嚴經》:「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佛法博大精深,假如沒有人來弘揚,縱使再聰明、再具智慧者,也無法通達。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學佛法必須經過「聞思修」三個次第:思惟所聞之教理並落實修行,方能邁向正覺之路途。佛教講求智信,而「信、解、行、證」之終極不外實踐真理的妙用;因此光學而不修持,則猶如說食數寶。
《大寶積經》:「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福慧雙修,成佛道之先缺也!福與慧猶如鳥之雙翼;智慧之翼能度生死,故尤為重要!
佛教者實乃佛陀的教育,寺院歷來本為教育機構,專職講經弘法以廣度眾生。至於道場法會誦經拜懺等事宜,前方便也!先接引十方眾生進入佛門,讓其聽經聞法,積聞成聖智,藉聞思而悟道,再實踐於行為之上,進而趣向解脫之道。故誦經而不了義,好比熟讀地圖卻不知目的所在;拜懺而不求智慧,則修福卻未曾修慧也。
末學二零零四年皈依,不覺已廿載。當年講經說法者眾,觀音寺住持乃個中表表。末學有幸得聞住持多番開示,記憶猶新者有《因緣果報業力輪迴》、《地藏經》、《八大人覺經》、《往生論》…末學獲益良多者不勝枚舉,法義根基藉此得以鞏固。
一些學佛經年者視「學佛初階」只為初機學佛而設,本身卻提不起興趣,殊不知佛學班能温故知新之餘,主講法師一個重提、一個問話,都可能是學員悟道的機緣,甚至啟發學員領略出更深入的義理,個中得著往往超乎想像!當知佛法本從恭敬中求,當銘記謙受益而切戒滿招損,始為求法之道哩!
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我們本具之佛性就難以開顯。正法難聞,得來不易,謹此致謝
觀音寺住持 觀 成大法師籌辦這個佛學班、善護與善慧兩位法師為學員悉心備課及宣講,以及所有參與成就這佛學班的師父與義工們,末學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