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假如每個人都能夠遵照五常的原則做人處世,就會成為正人君子、志士仁人。其實,儒家的五常與佛家的五戒,意義上是具有相通之處的。佛家的五戒指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人格道德的基礎,在家居士需要持五戒。《華嚴經》講:「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
什麼是戒呢?戒,就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倘若我們以五戒與五常來作比較,那麽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飲酒、就是智;不妄語、就是信了。
所謂不殺生是指不可傷害生命,這種慈悲心發揮到極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戒經》曰:「寧可犧牲自己生命,誓不殺害生命。」孟子亦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所以,仁慈的人是不會濫殺無辜的。時常保持慈悲心,會為自己以及別人帶來無限的和平與歡樂。
不偷盜是指不盜取別人的財物。偷盜的行為起源於貪欲,未經別人許可將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不惜損害他人從而增益自己,這種完全是屬於見利忘義的行為,因此偷盜就被視為不義。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邪淫所孳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例如,邪淫會使到家庭破碎,傳染疾病,甚至有關人等會引發殺機,實在禍害無窮。以在家學佛來講,所有婚外情、嫖妓、以至非夫婦之間的交合,都是屬於邪淫範疇,因此邪淫就視為不禮。
所謂不妄語,即不講欺誑騙人的話,是說真實話,不作誑語詐騙。佛於《金剛經》中宣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是十惡業的口業,是由貪、嗔、痴三毒引致的。兩舌就是俗語所講的「兩頭蛇」,喜歡在他人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試圖破壞別人之間關係;惡口,就是指用粗言穢語辱罵別人;綺語,就是虛偽無意義的稱讚。人無信則不立,「信」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如果時常用妄語表現自己,企圖取悅別人,最終定會失信於人。
不飲酒,是泛指不飲用有麻醉心性作用的酒類和毒品。人往往因醉酒而誤事,甚至傷害別人,例如酒後駕駛,發生意外而害己害人。所以酗酒和毒品會令人神智不清、甚至亂性,因此受五戒的人是不飲酒的。
總而言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其實即是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這一切都是良好人格的道德基礎,如果能夠謹記在心努力實踐,這樣的為人品格就可漸趨圓滿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