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概说
了解佛教的要旨及傳播歷史。
佛法要义
了解佛陀的基本教法。
佛教维护仁爱、坚持不懈、自我约束,与慈善贤良。在更深的层次里,佛教乃人生哲学,一种趣向「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是心灵的智慧启迪与生命的自在解脱。真正的合谐与宁静,源自於「修心」。
佛教并不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它超越了宗教唯神主义与传统仪式的範畴,亦容纳了广泛高深的人生哲理。佛教典籍浩瀚如海,「经律论」叁藏包罗万有。佛法将小至微尘,大至宇宙的特性法则,一一详细地加以分析,综合,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犹如火宅,众苦充满。众生必须超脱叁界的生死轮迴,才能达至清净圆满的觉悟。
佛教四法印: Anicca 诸行无常 , Anatta 诸法无我 , Dukkha 有为皆苦 与 Nirvana 寂静涅槃 。
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所谓「无常」是指世间万物都是短暂而无自性的因缘所生法:缘聚即生,缘散则灭,迁流不息,变换无穷的。
凡夫特常执著有「我」,遂产生一切「人我」是非的迷惑与烦恼,因烦恼而作「身语意」叁业,因作业而受报,轮转生死苦海之中。
其实,人没有究竟的「真我」,祇有短暂、相对的「假我」。「我」不过是五蕴 (色受想行识) 的组合体,是虚幻而非真实的;因为「我」若实有,「我」就必须有独立生起,与永恒存在的体性,而在现实的一切现象中,并没有「独立永恒」的个体存在。
这「我」体既是依缘而生,相对而续,无实在的自存性,所以,是不真实的。
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蕴炽盛苦。这八苦是普遍性的,无一众生能倖免。所以《妙法莲华经》说:「叁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人生苦厄之产生,是由於执「我」,为外境所辖,产生贪、瞋、癡、杀、盗、淫、妄等身语意叁业,沉沦於叁界六道轮迴之中,不得解脱。
二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之际,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正觉就是「涅槃」。證悟涅槃,就能泯除世间上人我关係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
佛教说「苦」,并非消极厌世,而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存在,瞭解苦的原因,积极去面对苦的挑战,经历苦的磨鍊,将苦难看成是生活的考验,然後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善袪除,以达到一个圆满快乐的人生。这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哲理:
在四圣谛所阐述的道谛中,有八圣道,是佛陀时常强调的修行规范依八圣道修习,可以净化心灵,远离邪见,转凡成圣: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中国人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只要我们思惟它的意义,就会领略到当中「因果」的哲理。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因果「即是」因缘果报」的意思。「因」是每件事物衍生的重要因素,「缘「是帮助」主因」成就的种种条件,而「果「即是一件事物由」因」,「缘」和合所建成的结局。
当然,此页所能提供的知识有限,佛教所包含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们所提出的几项要点。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与学习佛教的一切,请浏览观音寺网站的课程单元,电子书,以及在视频音频资料库里,由观音寺住持观成法师所主讲的佛法课程。您也可以亲临观音寺免费索取各式弘法出版品。您如果想亲身体验与学习佛法,请参加每周举行的佛法与静坐课程。此课程于每个星期六上午九点整开始,至十一点结束。
佛教的仪规
认识中国佛教的仪规及习尚。
当善信莅临观音寺参拜诸佛菩萨时,许多北传佛教(亦名大乘佛教)的参拜仪式在这里都能见到。佛教莲友们念诵佛经、参拜、静坐、茹素、举行佛教节庆活动;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以及其他佛教节日。
参拜善信进入供奉有佛像或菩萨像的佛堂,首先他们会合掌问讯,以表示他们对佛菩萨的恭敬。接着,便是对佛或是菩萨的圣像跪拜。拜下时,头触到拜垫,双手便翻掌,令手掌心向上。向上翻起的双手掌心代表了智慧与慈悲心;第一拜时,一只手掌向外,代表了从心而受的智慧启发;而另一只手掌的动作,则代表了向外发挥慈悲心
第二拜,象征佛菩萨赐予礼拜者的智慧与慈悲心怀。第三拜,象征礼拜佛陀、菩萨的纯净真心。此三拜彰显了礼拜者的虔诚以及专注。
当佛教徒诵经时,他们的言语得以洁净,免于妄言、恶口、绮语、毁谤等等。诵经的意义在于歌颂及忆念佛菩萨的教导,并因其而受教;反覆念诵则代表了仁者之心、坚持不懈、自我约束、以及慈悲心怀。
大磬常用于佛教仪式与诵经仪式当中。它们在寺庙中被使用的原因有三:宣布某项集会的开始,标记仪式进行中的各阶段与节拍,以及在静坐过程中帮助意识的集中。
烧香的意义在于表现对于佛菩萨的恭敬。点燃的香火提醒着我们,随时跟随与实践佛菩萨的教导,将我们的心灵意识集中于当下所专注的对象。点燃香火的举动提醒着我们,将自己从生命的生死轮回中解脱、从精神苦恼中解脱,以及从对外在物质的欲望中解脱。这个举动,引领我们走上精进以及自我心灵净化的旅程。
有些参拜者也藉由烧香上供,来祈求诸佛菩萨的加持与祝福。
在观音寺,经常可以看见佛桌上供奉着鲜花水果。佛教徒将之供奉给佛菩萨,以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与感谢他们的加持。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农历除夕夜,数千名的善信携带鲜花水果莅临参拜,以感谢佛菩萨加持他们一年平安、如意、无障碍。
在观音寺的供品当中,绝大部分是鲜花与水果。有时候会见到小碟素斋,一如佛教推崇茹素,且反对为了口腹之欲而杀生。
静坐与止观的作用在于调心。这是训练心识集中的方法,而且只能经由亲身实践的方式习得正确要领,而无法只依靠书本来达成。静坐止观的作用在于平静我们不能安定的心灵活动。静心是第一步,「定」(Samadhi)。我们集中意识于某一对象,从而得以指引心识脱离紊乱与偏执,以便使它不再局限于利己的想法。紧接着,练习「内观法」 (Vipassana) 或者是自我观照。这是我们藉由冥想,于是将心识提升到可驾驭的状态。
具体来说,静坐要调整身体、呼吸,以及心。第一个需要调整的部分是身体:
挺直而坐,盘腿并将双手置于膝盖。柔和的闭上双眼。保持头部与背部的挺直。如果您无法盘腿,您可以坐在椅子上,把双脚垂下,脚板平放在地。
第二个调整是呼吸:
呼吸为静坐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集中注意力在空气进入鼻子的部份。
第三个调整是心:
观注您的呼气与吸气。当空气进入,接触您的鼻腔内部时,在心里计数「一」。当空气呼出鼻腔时不要计数。练习这个方法,并计算满十次,然後重复回到「一」。
许多更具体与进阶的静坐凝思技巧,被使用来引领我们对真实精神领域的理解与追求。观音寺为初学者与进阶者提供佛学与静坐课程,每星期六上午九点整至十一点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