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忍辱柔和

Teachings

“忍辱”(梵文:kṣānti)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乃菩萨修行的法门。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忍辱是安于受苦受害而不生怨忿憎恨的德行。 佛教提倡忍辱柔和,受辱不怨处之泰然。若为一点小事而怀恨在心,矛盾会逐渐扩大,乃至冤冤相报不可收拾。反之,若能忍让包容,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能忍之人并非懦夫,忍是仁勇、无畏的表现。一个修道的真正的忍者,视一切恶骂毁谤、打击伤害为逆增上缘, 是修行上的“恩师”,能提供绝好的机缘考验磨练行者的定力、慈悲和智慧。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辱是崇高的德化身教,力量巨大无比,远胜於一切毒骂、拳头、刀枪武力,能折服感化顽强者。如何修“忍”呢?举例而言可分四点:

第一、遭辱骂时闭嘴不言,以沉默止息恶口。
第二、遇逆境时心能平静,以理智处理烦恼。
第三、受嫉恨时安住警觉,以慈心消除嗔念。
第四、被毁谤时感念其德,以报恩化解怨愤。

据《瑜伽师地论》记载:“忍辱含有不愤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三种行相。”具体的方法就是要从身、口、意三方面去实行忍辱,先忍于口,即不在言语文字上与人计较争斗,而以沉默应对;再忍之于脸,即在脸上无不悦的表情;后忍之于心,即是以慈悲心、平等心、柔和心去愍念、包容、宽待对方。

修忍辱能以柔和制御刚强,以善德降伏恶行,以不变应对万变,消灾解难化险为夷,做到不但“心不随境转”,还能“令境随心转”。其效用有二种 :

第一、能够抚平怨懟,平息仇恨。
第二、可以培养善行,增长福报。

忍辱是学佛的重要法门。明朝憨山大师在《醒世歌》里,亦非常强调安忍,以下节录一段与读者共勉: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