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忍辱柔和

Teachings

「忍辱」(梵文:kṣānti)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乃菩薩修行的法門。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忍辱是安於受苦受害而不生怨忿憎恨的德行。 佛教提倡忍辱柔和,受辱不怨處之泰然。若為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矛盾會逐漸擴大,乃至冤冤相報不可收拾。反之,若能忍讓包容,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能忍之人並非懦夫,忍是仁勇、無畏的表現。一個修道的真正的忍者,視一切惡罵譭謗、打擊傷害為逆增上緣, 是修行上的「恩師」,能提供絕好的機緣考驗磨練行者的定力、慈悲和智慧。

《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辱是崇高的德化身教,力量巨大無比,遠勝於一切毒罵、拳頭、刀槍武力,能折服感化頑強者。如何修「忍」呢?舉例而言可分四點:

第一、遭辱罵時閉嘴不言,以沉默止息惡口。
第二、遇逆境時心能平靜,以理智處理煩惱。
第三、受嫉恨時安住警覺,以慈心消除嗔念。
第四、被毀謗時感念其德,以報恩化解怨憤。

據《瑜伽師地論》記載:「忍辱含有不憤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三種行相。」具體的方法就是要從身、口、意三方面去實行忍辱,先忍於口,即不在言語文字上與人計較爭鬥,而以沉默應對;再忍之於臉,即在臉上無不悅的表情;後忍之於心,即是以慈悲心、平等心、柔和心去愍念、包容、寬待對方。

修忍辱能以柔和制御剛強,以善德降伏惡行,以不變應對萬變,消災解難化險為夷,做到不但「心不隨境轉」,還能「令境隨心轉」。其效用有二種 :

第一、能夠撫平怨懟,平息仇恨。
第二、可以培養善行,增長福報。

忍辱是學佛的重要法門。明朝憨山大師在《醒世歌》裏,亦非常强調安忍,以下節錄一段與讀者共勉: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随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