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开欢喜佛

Teachings

每年如是,从一月一日开始,参拜者一天比一天多。清早寺门尚未敞开,已经有不少香客等着「烧头炷香」。据说最令人一见开心,皆大欢喜的,就是供奉在寺门后,笑容可掬的「大肚佛」。

知客师常跟香客打趣说:「您们看,菩萨大肚能容,容却人间多少事,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古今愁。这尊菩萨,千百年来,笑脸迎人,广结善缘,是天下最成功的公关经理啊!」香客们无不莞尔点头。

世俗所称「大肚佛」,又名「欢喜佛」、「笑佛」、「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历劫以来修「慈心观」和「唯识观」,所以亦名「慈氏」,亦是娑婆世界「唯识学」的始祖。他的造像,最初是头戴宝冠,身着天衣,披挂璎珞,一脚结跏趺坐,一脚自然下垂,一手托着脸颊的思惟状态;但为甚么现在所见到的弥勒菩萨塑像,却是一尊满脸笑容,身胖肚大,袒胸露腹,右手捻着佛珠,左手拿着布袋的和尚呢?

相传中国五代梁唐时,在浙江宁波奉化县有一和尚,法号契此,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的体形肥胖,终日笑口常开,身揹一大布袋,到处劝人念佛。凡是施主供养的食物,他都欢天喜地的接受,然后放入布袋里,所以人人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圆寂后,当地的人们很怀念他,各寺院遂以他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来供奉。

忍辱柔和是妙方

这布袋和尚为人柔和忍辱,所以佛门形容他的修行是:「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乡间的顽童偶然拿他嬉闹,打他、唾他,他也不生气,总是笑容可掬的。他经常边行边唱着自己所作的诗歌。其中一首为人津津乐道:

 

「老拙穿纳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一般凡夫时常以为不竭地追求,不断地迈进的人生才是多采多姿的。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向前横冲直撞,拼命争取,不懂得在紧要的关头悬崖勒马,很容易令人身心受损的。如果能将节奏稍为调慢下来,停一步再想一想,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布袋和尚从谦虚平淡的人生中,活出精采与快乐。他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注一),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是修道的切实体验,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农夫种秧的方法是一边向下插一边向后退的,也不需要仰高而望,低头看水中倒影,就可以见到辽阔澄明的天空。这譬喻低调平凡的人生,也一样能活得愉快与精进啊!

「六根清净方为稻」(注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即是众生六根的「见闻觉知」体性,是本来清净的,只因一念不觉心动时,「不生不灭」的真心与「生灭」的妄心和合,成「阿赖耶识」,转本有的真智为能见的妄见。此能见的「见分」,即是众生六根中的「见闻觉知」。它依攀着外境而引出六识,为生死烦恼的根本。例如:「眼」看到美色而欲念冲动时,就会造出淫行;「耳」听到别人的批评或谩骂时,就会生起瞋恚;「鼻」闻到不称心的香味时,就会生出烦恼;「舌」尝到不合意的食物时,就会埋怨恼怒;「意」识执著贪、瞋、痴时,就会激发恶行。若能修道使六根清净,则成圣人,超脱生死,得湼槃乐。

农夫插秧,在往后倒退的劳作中,就能将秧苗插满田上,所以「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倒退」内涵着坚忍的毅力,是海阔天空的心境,表面看来是后退,其实是谦虚豁达的前进啊!

布袋内里有乾坤

有一云水僧问布袋和尚:「甚么是佛法?」和尚一声不响,把背上的布袋卸下,叉手站着微笑。僧人又问:「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吗?」和尚立刻将布袋揹起,默然离去。僧大惑不解,另一僧解释说:「这是和尚的禅意,卸下布袋譬喻放下我执,解脱烦恼,超越生死;背上布袋譬喻负任弘法,广度众生,离苦得乐。这「放下」与「负重」,就是佛法啊!还用多说吗?」

和尚为他的布袋赋了一首诗,琅琅上口,神趣盎然,向为后世所称道: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它的意思是说:「我有一个布袋,好像虚空一样,无罣无碍。打开时比宇宙还要大,收起时比微尘还要小。但无论大小,我的心情都是一样悠闲自在的。」

这是和尚的佛法开示:布袋象征众生的心性。当心性蒙尘,六根执着六境时,便成为烦恼,「布袋」就是负累牵缠;当心性清净,照见五蕴皆空时,就成为菩提,「布袋」便是自在解脱。但无论「菩提」或「烦恼」,两者都是同体,来自一个布袋,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悟时菩提,迷时烦恼,所以学佛就是修心啊!

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蹟,鲜为人知,但他的布袋,倒令人觉得神祕,大家都想看看内里的乾坤。有一天,顽童们扭着、嚷着,要看布袋内的东西,逼得他把东西倒出来。里面是些什么宝贝:不过是钵盂芒鞋、念珠干粮、瓦砾石块而已。孩子们大失所望。和尚却兴致顿生,他一件一件地捡起说:「啊呀!这不是兜率内院里的东西吗?怎么跑出来了?」这句话内有玄机,因为弥勒菩萨自入灭后,即住于天界的兜率内院,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既然布袋内的东西属兜率内院的,岂非暗示和尚是弥勒菩萨!

据佛典记载:莆田县令王仁煦居士与布袋和尚交往颇熟。有一天,和尚收敛了惯常的笑容,手拿着一封信笺,严肃地对他说:「如果我七日不来,请打开信看。」过了七天,和尚还没有来。县令调查后,知道他已圆寂于岳林寺庑下磐石上了,于是拆开信封,只见里面写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

至此,大家都知道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各位,农历年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的圣誔。大家不要忘记参拜这人间的「欢喜佛」,欣赏他的欢颜笑脸,学习他的柔和忍辱啊!

(注一:「稻」与「道」同音。诗中「六根清净方为稻」意思是「六根清净方为道」。人体有六根,即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外界有六境:指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相对「六境」而生「六识」,即「眼」对「色」生「眼识」、「耳」对「声」生「耳识」、「鼻」对「香」生「鼻识」、「身」对「触」生「身识」、「意」对「法」生「意识」。六根六境六识统称为「十八界」,是众生精神世界的总相。众生因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遍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惛昧真心,造贪瞋痴杀盗淫妄等恶业,故六境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