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概說

了解佛教的要旨及傳播歷史。

佛教博大精深,其哲理對於宇宙人生有具體與深切的詮釋。佛教鼓勵一切眾生,藉由舍欲欲與精神上的煩惱來超脫人世的苦難,並修習以“戒定慧”為主的種種法門,以 達成生命旅程中的覺悟,以積極的實踐來糾正身心的行為。佛法以慈悲的心懷來渡化世間的情執,以理性的心智來化導生命的 中。

從古印度發源,漸而傳遍東南亞,佛教在各國的歷史上開花結果。在早期北美洲的佛教傳播中,自一九八二年來,國際佛教觀音寺是一個開墾者。 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努力耕耘,以淨化人心,和諧社會,使眾生認識佛法,依之修行,以期離苦得樂,趣向「涅槃」。

 

 

佛法要義

了解佛陀的基本教法。

佛教維護仁愛、堅持不懈、自我約束,與慈善賢良。在更深的層次裡,佛教乃人生哲學,一種趣向「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是心靈的智慧啟迪與生命的自在解脫。真正的合諧與寧靜,源自於「修心」。

佛教並不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它超越了宗教唯神主義與傳統儀式的範疇,亦容納了廣泛高深的人生哲理。佛教典籍浩瀚如海,「經律論」三藏包羅萬有。佛法將小至微塵,大至宇宙的特性法則,一一詳細地加以分析,綜合,讓我們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眾生必須超脫三界的生死輪迴,才能達至清淨圓滿的覺悟。

佛教四法印: Anicca 諸行無常Anatta 諸法無我Dukkha 有為皆苦Nirvana 寂靜涅槃

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所謂「無常」是指世間萬物都是短暫而無自性的因緣所生法:緣聚即生,緣散則滅,遷流不息,變換無窮的。

凡夫特常執著有「我」,遂產生一切「人我」是非的迷惑與煩惱,因煩惱而作「身語意」三業,因作業而受報,輪轉生死苦海之中。

其實,人沒有究竟的「真我」,祇有短暫、相對的「假我」。「我」不過是五蘊 (色受想行識) 的組合體,是虛幻而非真實的;因為「我」若實有,「我」就必須有獨立生起,與永恆存在的體性,而在現實的一切現象中,並沒有「獨立永恆」的個體存在。

這「我」體既是依緣而生,相對而續,無實在的自存性,所以,是不真實的。

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蘊熾盛苦。這八苦是普遍性的,無一眾生能倖免。所以《妙法蓮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

人生苦厄之產生,是由於執「我」,為外境所轄,產生貪、瞋、癡、殺、盜、淫、妄等身語意三業,沉淪於三界六道輪迴之中,不得解脫。

二千六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之際,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正覺就是「涅槃」。證悟涅槃,就能泯除世間上人我關係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不被煩惱,痛苦,是非,差別等種種「無明」所束縛。

佛教說「苦」,並非消極厭世,而是要我們正視苦的存在,瞭解苦的原因,積極去面對苦的挑戰,經歷苦的磨鍊,將苦難看成是生活的考驗,然後用適當的方法去改善袪除,以達到一個圓滿快樂的人生。這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哲理:

在四聖諦所闡述的道諦中,有八聖道,是佛陀時常強調的修行規範。依八聖道修習,可以淨化心靈,遠離邪見,轉凡成聖: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中國人有句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只要我們思惟它的意義,就會領略到當中「因果」的哲理。

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因果」即是「因緣果報」的意思。「因」是每件事物衍生的重要因素,「緣」是幫助「主因」成就的種種條件,而「果」即是一件事物由「因」、「緣」和合所建成的結局。

當然,此頁所能提供的知識有限,佛教所包含的智慧遠遠超過我們所提出的幾項要點。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與學習佛教的一切,請瀏覽觀音寺網站的課程單元、電子書,以及在視頻音頻資料庫裡,由觀音寺住持 觀成法師所主講的佛法課程。您也可以親臨觀音寺免費索取各式弘法出版品。您如果想親身體驗與學習佛法,請參加每週舉行的佛法與靜坐課程此課程於每個星期六上午九點整開始,至十一點結束。

佛教的儀規

認識中國佛教的儀規及習尚。

當善信蒞臨觀音寺參拜諸佛菩薩時,許多北傳佛教(亦名大乘佛教)的參與儀式在這裡都能見到。佛教蓮友們念誦佛經,參拜,靜坐,茹素,舉行佛教節慶活動 ;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以及其他佛教節日。

參拜善信進入供奉有佛像或菩薩像的佛堂,首先他們會合掌問訊,以表示他們對佛菩薩的恭敬。接著,便是對佛或是菩薩的聖像跪拜。拜下時,頭觸到拜墊,雙手便翻掌,令手掌心向上。向上翻起的雙手掌心代表了智慧與慈悲心;第一拜時,一隻手掌向外,代表了從心而受的智慧啟發;而另一隻手掌的動作,則代表了向外發揮慈悲心。

 

第二拜,象徵佛菩薩賜予禮拜者的智慧與慈悲心懷。第三拜,象徵禮拜佛陀、菩薩的純淨真心。此三拜彰顯了禮拜者的虔誠以及專注。

當佛教徒誦經時,他們的言語得以潔淨,免於妄言、惡口、綺語、毀謗等等。誦經的意義在於歌頌及憶念佛菩薩的教導,並因其而受教;反覆唸誦則代表了仁者之心、堅持不懈、自我約束、以及慈悲心懷。

大磬常用於佛教儀式與誦經儀式當中。它們在寺廟中被使用的原因有三:宣布某項集會的開始,標記儀式進行中的各階段與節拍,以及在靜坐過程中幫助意識的集中。

燒香的意義在於表現對於佛菩薩的恭敬。點燃的香火提醒著我們,隨時跟隨與實踐佛菩薩的教導,將我們的心靈意識集中於當下所專注的對象。點燃香火的舉動提醒著我們,將自己從生命的生死輪迴中解脫、從精神苦惱中解脫,以及從對外在物質的慾望中解脫。這個舉動,引領我們走上精進以及自我心靈淨化的旅程。

有些參拜者也藉由燒香上供,來祈求諸佛菩薩的加持與祝福。

在觀音寺,經常可以看見佛桌上供奉著鮮花水果。佛教徒將之供奉給佛菩薩,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與感謝他們的加持。最明顯的例子是,在農曆除夕夜,數千名的善信攜帶鮮花水果蒞臨參拜,以感謝佛菩薩加持他們一年平安、如意、無障礙。

在觀音寺的供品當中,絕大部分是鮮花與水果。有時候會見到小碟素齋,一如佛教推崇茹素,且反對為了口腹之慾而殺生。

 

靜坐與止觀的作用在於調心。這是訓練心識集中的方法,而且只能經由親身實踐的方式習得正確要領,而無法只依靠書本來達成。靜坐止觀的作用在於平靜我們不能安定的心靈活動。靜心是第一步,「定」(Samadhi)。我們集中意識於某一對象,從而得以指引心識脫離紊亂與偏執,以便使它不再侷限於利己的想法。緊接著,練習「內觀法」 (Vipassana) 或者是自我觀照。這是我們藉由冥想,於是將心識提升到可駕馭的狀態。

具體來說,靜坐要調整身體、呼吸,以及心。第一個需要調整的部分是身體

挺直而坐,盤腿並將雙手置於膝蓋。柔和的閉上雙眼。保持頭部與背部的挺直。如果您無法盤腿,您可以坐在椅子上,把雙腳垂下,腳板平放在地。

第二個調整是呼吸

呼吸為靜坐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集中注意力在空氣進入鼻子的部份。

第三個調整是

觀注您的呼氣與吸氣。當空氣進入,接觸您的鼻腔內部時,在心裡計數「一」。當空氣呼出鼻腔時不要計數。練習這個方法,並計算滿十次,然後重複回到「一」。

許多更具體與進階的靜坐凝思技巧,被使用來引領我們對真實精神領域的理解與追求。觀音寺為初學者與進階者提供佛學與靜坐課程每星期六上午九點整至十一點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