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二)

Teachings

石崇為富不仁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這首詩是唐朝杜牧所寫的,題名「金谷園」。

金谷園是晉朝石崇的花園別墅。三百多年後,杜牧遊賞這曾經極端奢侈的廢園時,睹物思人,頓生繁華如夢的感慨。詩中的「墜樓人」,都是石崇的嬌姬艷妾,雖享受奢華,但日夕因爭寵而弄至鬱鬱寡歡,頗多因此而墜樓自毀生命。

石崇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宧官。在晉武帝的時候,他被封為安陽鄉侯,官位做到散騎常侍。他私底下卻與舫海客商經營生意,所以家財日益雄厚,成為當時全國的首富,但是他驕奢淫逸的生活,也隨著財產與日俱增,而且專喜歡與其他宦官富豪爭強賭勝。

他在安陽地方建築了一座別墅,名為金谷園,峻閣崇樓,雕樑畫棟,極盡富麗堂皇的建設,而且裡面的姬妾使女多至幾百人,夜夜絲竹管弦,放浪形骸;並僱用數十名調味廚師,日日烹調水陸珍味,飲酒作樂。石崇在五欲(財色名食睡)上的享受可謂奢侈到極點,俗人都非常羨慕他的洪福。

當時,有貴族王愷,是皇后的親弟,官至后將軍,甚得武帝的器重,於是大權在握,肆意搜集民脂民膏,聚斂財富,遂與石崇並稱為當代兩大富豪。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是最多財富的擁有者,竟以奢侈之度來決定高低。

王愷自恃財富之巨無以匹敵,用當時相當貴重的麥糖來清洗廚鍋;而石崇不甘示弱,竟用更為珍貴的石蠟作為柴火使用。王愷的馬車出遊時用紫紗步帳來遮太陽,長四十里;石崇則用織錦步帳,長五十里。

晉武帝為了使王愷獲勝,曾多次資助增威。有一次他賜給王愷一座二尺多高的珊瑚樹。王愷便得意洋洋地拿出來向石崇炫耀,以為這次一定可以壓倒石崇。誰知石崇看了一眼,竟拿出一株鐵如意,毫不在乎地將珊瑚樹擊成碎片。王愷以為石崇嫉妒自己的寶貝,於是勃然大怒,聲色俱厲地和石崇交涉。怎知石崇若無其事地命令左右,將自己所有的珊瑚樹都搬出來:估計四尺多高的有六七座,好像王愷那座一樣漂亮的珊瑚則不計其數。石崇讓王愷任選一座作為補償。王愷頓時瞠目結舌,斂容後禮謝而退。從此,沒有人敢再和石崇比較財富,而石崇富有的名聲遂傳遍全國。

各位,這種奢華揮霍是人類的鄙劣行為。須知耗費錢財還算小事,一旦流弊所及,助長名利的追求,令人埋沒良知,覬覦綺靡浪漫的生活,會延禍社會的風氣;而且憑仗金錢的魔力,競尚奢侈,虛糜世間物資,是愚痴的行為。如果富者能夠回饋社會,不但能令貧者受惠,且能發揚人類互助的精神。

過了幾年,石崇因受到其他宧官的陷害,被趙王倫革去官職,並判以死罪,牽累全家被斬。當石崇和家人被押赴刑場的時候,他高聲叫喊:「你們這班奴僕,嫉妒我的財富,所以誣陷我!」

那位監刑官聽了之後,冷笑一聲,反問他:「你既然知道財多足以招禍,當初何必竭力聚財呢?你不用錢財去造福人群,反而窮奢極侈,只懂得享樂,實在應有此報!」

石崇在中國歷史上以財富著名,以身死家滅為結局,因果報應,真是絲毫不爽啊!

折像為富積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家傳戶曉的至理名言,是《周易上經》從倫理道德方面闡述「坤卦」特質的佳句。誠然,在中國歷史上,驗證「餘慶餘殃」的因果事例確實不少。

晉朝的石崇為富不仁,竟殃禍全家;但後漢的折像為富積善,遂慶澤後世。

折像先祖遺留下龐大的財產給他,單是家中的侍僕就有七百多人。雖然如此,他並不因為富甲一方而生活驕奢,反而宅心仁厚,戒殺放生,扶貧濟困。凡遇見別人有急難,無論親疏都盡力幫助,施衣濟米,送診贈藥,舉辦義學,救助鳏寡孤獨者。折像就這樣行善不遺餘力,過了幾年,家產已經花去一半,但是他對濟貧的工作仍然不肯鬆懈。

關心折像的親友時常勸諫他說:「你家中有這麼多人口,每日開支龐大,其實應該努力經營,再增加些產業才對啊,為甚麼你反而將祖先的大半財產耗用在救濟別人上面呢?須知他們長貧難顧,你應該為自己子孫打算一下啊!」

折像就說:「承蒙各位關心,我衷心感謝,但是我現在施財救濟貧困,就是為子孫的日後設想。須知世間一切事物都有盛衰興敗,月圓就會開始變缺,花開後必定零落,天地尚且不能夠超出盛衰循環之理,何況是人事呢?所以凡事最忌就是盈滿,我家數代富有,現在傳到我的手上,可算是富到極點。我自知德行不足以守護家業,觀察子孫又多是平庸之人,如果為富不仁,是最遭天忌的!因此我不敢將財產多留給子孫,惟恐極盛而衰。所以趁現在錢在手中,自己可以作主,盡量多做救濟工作,為自己補過,為子孫積德。這實在是趨吉避凶的妙法,保富的良方啊!」

各位,根據善惡報應的道理,積財給子孫,實在不及積德給子孫,因為家財積得太多,容易養成子孫的依賴心和驕傲心,變得游手好閒,缺乏積極進取心;而且崇尚奢華享樂,坐食山崩,財產雖然多,恐怕也難得持久。即使子孫能夠儉約自持,但是世間的財物,實在是不會久享的。一遇到水火盜賊,天災戰亂,隨時化為烏有。富有的人,千萬不要耽湎逸樂,或圖謀一家獨富,必須回饋社會,造福大眾。

後來,折像活到九十多歲,有一天,召集親友歡宴,席終對親友說,自己將要逝世了。他就在當日無病而終,子孫世世代代都十分顯達。

這件事記錄在《歷史感應統記》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