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鐘聲

Teachings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提起寒山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夜半鐘聲和這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為甚麼梵剎的鐘響,有如此悠遠綿長的感染力,不但能令詩人將羈情旅思抒發得淋漓盡致,而且還可以使寒山寺名聞遐邇呢?

佛寺大鐘除了可用作召集僧眾和報時之外,還能啟發聆聽者的善根和功德,據《佛祖統記.智者傳》所載:「聞擊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增一阿含經》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古語亦有云:「警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

佛門敲鐘擊鼓是有儀規的。根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法器章》及《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所載:鐘有大鐘與小鐘之別;大鐘又分晨鐘與暮鐘。晨鐘鳴一百零八響,繼以鼓點;暮鐘亦鳴一百零八響,但在鼓點之後。鐘頭(專司叩鐘的僧人)每打鐘時,必須念偈迴向一切眾生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那麼,張繼在船上所聽到的寒山寺鐘聲,是暮鐘抑或是晨鐘呢?古代寺院叢林叩鐘有傳統的規定:由初夜至後夜的時間分為五段,稱為五更,所以暮鐘亦名五更鐘。唐代李商隱在其詩《無題》說:「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他所指的就是暮鐘。每於夕陽西下,寺內鐘頭擊過鼓後,即叩暮鐘以報時分,繼而分三遍鳴打,所以不少騷人墨客說《楓橋夜泊》中所描述的夜半鐘聲,是寒山寺的暮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指蘇州城外,位於吳淞江畔楓橋鎮的古寺,始建於南朝梁代天監年間(502-519)。相傳唐朝元和年間,寒山拾得在此結蘆而住,其後希遷禪師於此建伽藍,號寒山寺。

自古以來,紀遊蘇州者有「姑蘇望五湖」之語;五湖是指太湖,位於江蘇浙江之間,東面納吳淞江(蘇州河)入長江。寒山寺的鐘聲,傳遍太湖與吳淞江的交匯處。這裏湖面平靜遼闊,鱗波閃閃,兩岸林木蔥鬱,猶如人間仙境。冬天入夜以後,北風吹來,風霜瀰漫滿天,遊客止宿於船上,看到淞江點點的漁火,晃照著岸邊茂密的楓林,又聽到寒鴉陣陣的啼叫,不禁引起心中的思鄉的愁緒,徹夜不能入睡,所以張繼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正在這時,寒山寺傳來陣陣悠揚宏亮的鐘聲,震徹了萬賴俱寂的深夜,令人蕩氣迴腸,有若一股警世的力量。這鐘聲似乎滲透著不可思議的佛教哲理,使人不自覺地聯想到人生如逆旅,來去匆匆,世事無常,轉眼便如灰飛煙滅。古語云:「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那麼凡夫終日汲汲於名利,營役於仕途,到底人生的真義是甚麼?

人究竟為甚會來到世間?為甚麼會經歷悲歡離合的遭遇,生老病死的痛苦呢?梵剎的鐘響,對於這些人生的千古懸疑,衹能作出警醒的作用,不能啟迪深邃的思惟。但這梵響的背後,卻蘊藏著人類無限的智慧,無盡的精神寶藏,有待你去發掘—-它就是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祗劫所證的諸法實相—–你有沒有珍惜它的存在,並嘗試去發揮它的功能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鐘聲震撼到靈魂的深處,使有智慧的聆聽者覺悟到,人不但要積極地去面對生活,還要修學佛法,自度度他,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痛苦,趣向涅槃之樂,才不會辜負這人生驛旅。

但是,對於一些沉迷於名利慾念的人,寒山寺的鐘聲,不但不能帶出甚麼佛法哲理,相反的,只不過是一般擾人清夢的嘈音而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