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開歡喜佛

Teachings

每年如是,從一月一日開始,參拜者一天比一天多。清早寺門尚未敞開,已經有不少香客等着「燒頭炷香」。據說最令人一見開心,皆大歡喜的,就是供奉在寺門後,笑容可掬的「大肚佛」。

知客師常跟香客打趣說:「您們看,菩薩大肚能容,容却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這尊菩薩,千百年來,笑臉迎人,廣结善緣,是天下最成功的公關經理啊!」香客們無不莞爾點頭。

世俗所稱「大肚佛」,又名「歡喜佛」、「笑佛」、「布袋和尚」,相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彌勒菩薩歷劫以來修「慈心觀」和「唯識觀」,所以亦名「慈氏」,亦是娑婆世界「唯識學」的始祖。他的造像,最初是頭戴寶冠,身着天衣,披掛瓔珞,一腳結跏趺坐,一腳自然下垂,一手托着臉頰的思惟狀態;但為甚麼現在所見到的彌勒菩薩塑像,卻是一尊滿臉笑容,身胖肚大,袒胸露腹,右手捻着佛珠,左手拿着布袋的和尚呢?

相傳中國五代梁唐時,在浙江寧波奉化縣有一和尚,法號契此,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的體形肥胖,终日笑口常開,身揹一大布袋,到處勸人念佛。凡是施主供養的食物,他都歡天喜地的接受,然後放入布袋裏,所以人人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圓寂後,當地的人們很懷念他,各寺院遂以他的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來供奉。

忍辱柔和是妙方

這布袋和尚為人柔和忍辱,所以佛門形容他的修行是:「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鄉間的頑童偶然拿他嬉鬧,打他、唾他,他也不生氣,總是笑容可掬的。他經常邊行邊唱着自己所作的詩歌。其中一首為人津津樂道:

 

「老拙穿纳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随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一般凡夫時常以為不竭地追求,不斷地邁進的人生才是多采多姿的。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顧一切地向前橫衝直撞,拼命爭取,不懂得在緊要的關頭懸崖勒馬,很容易令人身心受損的。如果能將節奏稍為調慢下來,停一步再想一想,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和煩惱,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布袋和尚從謙虛平淡的人生中,活出精采與快樂。他說: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稻(註一),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是修道的切實體驗,也是人生的處世哲學。農夫種秧的方法是一邊向下插一邊向後退的,也不需要仰高而望,低頭看水中倒影,就可以見到遼闊澄明的天空。這譬喻低調平凡的人生,也一樣能活得愉快與精進啊!

「六根清淨方為稻」(註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佛性即是眾生六根的「見聞覺知」體性,是本來清淨的,只因一念不覺心動時,「不生不滅」的真心與「生滅」的妄心和合,成「阿賴耶識」,轉本有的真智為能見的妄見。此能見的「見分」,即是眾生六根中的「見聞覺知」。它依攀着外境而引出六識,為生死煩惱的根本。例如:「眼」看到美色而慾念衝動時,就會造出淫行;「耳」聽到別人的批評或謾罵時,就會生起瞋恚;「鼻」聞到不稱心的香味時,就會生出煩惱;「舌」嚐到不合意的食物時,就會埋怨惱怒;「意」識執著貪、瞋、痴時,就會激發惡行。若能修道使六根清淨,則成聖人,超脫生死,得湼槃樂。

農夫插秧,在往後倒退的勞作中,就能將秧苗插滿田上,所以「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倒退」內涵着堅忍的毅力,是海闊天空的心境,表面看來是後退,其實是謙虛豁達的前進啊!

布袋內裏有乾坤

有一雲水僧問布袋和尚:「甚麼是佛法?」和尚一聲不响,把背上的布袋卸下,叉手站着微笑。僧人又問:「就是這樣?沒有別的嗎?」和尚立刻將布袋揹起,默然離去。僧大惑不解,另一僧解釋說:「這是和尚的禪意,卸下布袋譬喻放下我執,解脫煩惱,超越生死;背上布袋譬喻負任弘法,廣度眾生,離苦得樂。這「放下」與「負重」,就是佛法啊!還用多說嗎?」

和尚為他的布袋賦了一首詩,琅琅上口,神趣盎然,向為後世所稱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它的意思是說:「我有一個布袋,好像虛空一樣,無罣無礙。打開時比宇宙還要大,收起時比微塵還要小。但無論大小,我的心情都是一樣悠閒自在的。」

這是和尚的佛法開示:布袋象徵眾生的心性。當心性蒙塵,六根執着六境時,便成為煩惱,「布袋」就是負累牽纏;當心性清淨,照見五蕴皆空時,就成為菩提,「布袋」便是自在解脫。但無論「菩提」或「煩惱」,兩者都是同體,來自一個布袋,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悟時菩提,迷時煩惱,所以學佛就是修心啊!

彌勒菩薩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蹟,鲜為人知,但他的布袋,倒令人覺得神祕,大家都想看看内裏的乾坤。有一天,頑童們扭着、嚷着,要看布袋內的東西,逼得他把東西倒出來。裏面是些什麽寶貝:不過是鉢盂芒鞋、念珠乾糧、瓦礫石块而已。孩子們大失所望。和尚卻興緻頓生,他一件一件地撿起說:「啊呀!這不是兜率內院裏的東西嗎?怎麽跑出來了?」這句話內有玄機,因為彌勒菩薩自入滅後,即住於天界的兜率內院,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既然布袋內的東西屬兜率內院的,豈非暗示和尚是彌勒菩薩!

據佛典記載:莆田縣令王仁煦居士與布袋和尚交往頗熟。有一天,和尚收斂了慣常的笑容,手拿着一封信箋,嚴肅地對他說:「如果我七日不來,請打開信看。」過了七天,和尚還沒有來。縣令調查後,知道他已圓寂於岳林寺廡下磐石上了,於是拆開信封,只見裏面寫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

至此,大家都知道布袋和尚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各位,農曆年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聖誔。大家不要忘記參拜這人間的「歡喜佛」,欣賞他的歡顏笑臉,學習他的柔和忍辱啊!

(註一:「稻」與「道」同音。詩中「六根清淨方為稻」意思是「六根清淨方為道」。人體有六根,即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外界有六境: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相對「六境」而生「六識」,即「眼」對「色」生「眼識」、「耳」對「聲」生「耳識」、「鼻」對「香」生「鼻識」、「身」對「觸」生「身識」、「意」對「法」生「意識」。六根六境六識統稱為「十八界」,是眾生精神世界的總相。眾生因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遍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惛昧真心,造貪瞋痴殺盜淫妄等惡業,故六境猶如盜賊,能劫奪一切善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