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冒險家—法顯大師

Teachings

求學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只要你有正確的目標,鍥而不捨的毅力,即使是到了耆艾年齡,也可以開創一番舉世矚目的事業來的。

在中國的東晉時代,即距今大概一千七百多年前,佛門有一位法顯大師,他以六十四歲的高齡,冒著生命危險,遠赴天竺(印度)求學佛法。

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如果不出家的話,應該已經含飴弄孫,安享晚年了。何必千辛萬苦,攀越崇險的高山,經過浩瀚的沙漠,越過終年積雪的蔥嶺,前往天竺取經呢?可見他的毅力和意志,是多麼的堅強、多麼的令人敬佩。

法顯大師的留學生涯,比起唐朝的玄奘大師還要早二百二十多年。玄奘大師是因為受了法顯大師的冒險精神所感動,而後來決定遠赴印度求學的。

根據法顯西行歸來之後親自撰寫的《佛國記》記載,他從長安出發,在新疆境內走了四個多月,沿途經過乾歸國、耨檀國、張掖鎮,穿過沙漠區的熱浪,仰上俯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能靠太陽辨別方向,以死人枯骨為路標,然後經過敦煌、鄯善國、于闐國(即現今的阿富汗)、子合國,越過長年積雪的蔥嶺山脈,才抵達印度。

整個旅程長途跋涉達六年之久。起初共有十人同行,可是在沿路上,有中道折回的,有途中失蹤的,也有人不堪旅途勞累而先後病亡的,到了最後,只剩下法顯和道整二人完成此西行的壯舉。

法顯大師到達印度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但是他卻沒有放棄求學的機會,開始努力學習梵文和印度僧人的戒律。學成之後,又日以繼夜的抄寫經律,收集《摩訶僧祇律》、《薩婆多律》、《涅槃經》等重要經典,整整抄寫了三年。

後來法顯大師以七十四歲的高齡,毅然決定將戒律經典帶回祖國。他先渡過了獅子國(即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航海東歸,經過爪哇,再轉入台灣海峽。在返國的航程中,曾經歷過兩次暴風雨,第一次漂流了九十多天,於印尼附近觸礁擱淺,第二次漂流了六十多天,最後終於在長廣郡(山東省)登陸,踏上睽違十四年的祖國。這時候,法顯大師已經七十八歲了。

法顯大師這種不求名不求利,只為佛法利益眾生的慈悲精神,真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很多人以為和尚只會誦經念佛,其實根據《歷代求法翻經錄》所記載,自西晉至宋末,綜計前後有超過兩百多人出外求法,僧人則是最早期的冒險家、旅行家和留學生。法顯更是首個由中國西行到印度,並攜帶經典回祖國的人。

而且有歷史及地理學者根據《佛國記》去考証,認為很可能法顯大師比起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還早了一千零七十八年。所以說,法顯大師到印度求學佛法的經歷,不單為後人提供了重要而且珍貴的佛教文獻,更為中國人在交通史上立下了驚世的創舉。

在《佛國記》的跋文中有一段法顯大師的自白:「回顧西行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現在都不自覺地心悸汗流,我們之所以能夠乘危履險,不惜生命,大概是因為我們生性愚直,志向專一,才能冒著生命危險,為了完成萬分之一的希望而奮鬥到底。」

這一席話,是求學者的金玉良言。法顯大師櫛風沐雨的精神,不愧為探險家的最高榜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