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的启示 (三)

Teachings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讲述了世间一切诸恶毒害以及人的各种病痛、佈畏、恐惧,其实人生何止以上所列的痛苦?佛经称此界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saha的音译,意思是“堪忍”,即是说:此世界充满痛苦。《妙法莲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我们从经文的啓示中,总结世间有三苦、八苦:

三苦

1.“苦苦”:众生带业投生于娑婆世界之中,身、心都是苦本。身体经过生、老、病、死四个阶段。在心理方面,人的起心动念有三性:善、恶、无记。作善、恶等业就会遭受应得报应。作恶时不会想到后果,到受报时才会觉得痛苦。“苦苦”的第一个苦属于“内苦”,即众生自己的身心,第二个苦是“外苦”,指一切外境的逼迫,例如旱灾、风灾、火灾、地震、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如果从三界和六道的观点分析,“苦苦”是身受逆境的痛苦,指六道中的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所受的痛苦,是属于“欲界”苦。

2.“坏苦”:指当快乐境界变坏时所产生的痛苦。人处于顺境时觉得安乐,但当乐境转坏时,所谓“乐极生悲”,心内会引起痛苦的感受,例如:富有的人习惯了奢侈的享受,一旦破产,变成穷人,一切往昔的享受顿时消失,还要遭受贫穷的生活,会觉得非常难过;又例如:事业失败、情场失恋、赌场丧本,皆属于“坏苦”。世间任何乐事都是短暂的,当乐境消失时,苦境就现前。

从三界的角度来说:“坏苦”指“六欲天”和“色界”四禅天人所受的苦。天界的众生平日福乐随身、衣食自然,是十分快乐的。其寿命以万年计算,比人间的福乐超出万万倍,但当福报享尽之时,也要堕落受苦。

3.“行苦”:世间环境迁流不息,世事无常,快乐亦是短暂的,会随时变化的,这种迁流变化的现象,令人难以适应,属于“行苦”。

从三界的观点讲:“行苦”指“无色界”四空天众生所受的苦。四空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那裡的天人定力特强,能压服妄心,可以维持八万四千大劫而妄念不动,但到最后一劫,定力衰退,妄心渐起,寿满定尽之后,妄念迁流不息,死后又将会堕落其他五道之中了。

八苦

当人带著宿业投生之时,即注定要遭受老、病、死及种种痛苦。佛经说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

1.“生苦”:身体是由“投生”而成的,当众生的识神投生在母胎之中,挤迫不淨,有如身处血污池,犹如牢狱。到了婴儿出生时,细嫩的皮肤受到外来冷风和衣服等物的接触,像被刀割一般,对婴儿来说就是“生苦”。母亲怀胎时要经历身心变化,分娩时所感受的痛楚,亦是“生苦”。

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最后至老年,精力渐渐衰退,身体功能开始退化,甚至变坏,所谓到老时鸡皮鹤髮,举步龙锺,智力和记忆力都衰退,这就是老苦。

3.“病苦”:所有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体。四大稍有不调,即产生疾病。大多数人都曾感受过病之痛苦,所以不作详解了。

4.“死苦”:众生有因疾病寿终而死,亦有遇恶缘或遭灾难而死。人到死时,很快就会随业受报,转轮六道之中,心中十分惶恐惊慌,所谓“一旦无常到,方知梦裡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的痛苦,是无人能够倖免的。

5.“求不得苦”:世人一生营营役役,大多数是为追求名利,但是名利的求,未必事事都能称心如意。人生在世,欲念无穷,永无止境;无论多富有,地位多高,必定也有求不到之事物,使你产生烦恼,造成一种痛苦。

6.“爱别离苦”:世上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夫妻、儿女皆因前生有缘,而今生相聚在一起;到了缘尽,大家就要分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散之时,心中的悲伤是非常难受的。

7.“怨憎会苦”:世间上互相憎怨的人,由于因缘和合,偏偏相聚在一起,不是相骂就是相打,例如夫妻不和、兄弟姊妹不睦、朋友相斗,带来无量烦恼。这种苦处跟“爱别离苦”恰恰相反;“爱别离苦”是你最亲爱的人偏要跟你分离,“怨憎会苦”是你不喜欢的人偏要和你相聚一处。

8.“五蕴炽盛苦”:“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指身体,“受、想、行、识”指思想行为。凡夫往往将念念生灭的识神当作“自我”,一时生恶念,一时生善念或不善不恶念,执著“自我”为实在体,于是一切思想行为皆从维护“自我”出发,不惜损害别人,成就自己。这种“人我”的自私分别心,像一团火,愈烧愈猛烈。一切烦恼就是从“执我”而起,故名“五蕴炽盛苦”。

佛教说“苦”,并非消极厌世,而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存在,瞭解苦的原因,积极去面对苦的挑战,经历苦的磨练,将苦难看成是生活的考验,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善祛除,以达到一个圆满快乐的人生。这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哲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