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

Teachings

佛說「唯識無境」,即是說世間一切現象,為吾人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因此心外無獨立的客觀存在。

一切萬法不過由八識所變現,不單外境如此,即使在個人的內心世界,「末那識」恆以「阿賴耶識」為所緣對象,遂浮現我執、法執,所以眾生的內外境界都是由心識所變現的。

同一種境界在不同的心識,不同的緣份中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例如,同樣是淅瀝雨聲,少年的時候聽,壯年的時候聽,或者老年的時侯聽,都各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宋朝詞人蔣捷寫了一首《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千古以來,雨似乎跟文人有不解之緣,無論是春雨瀟瀟,秋雨綿綿;又或者是芭蕉夜雨,漫天風雨,他們都禁不住借境抒情,留下文采盎然,意境深遠的佳句。蔣捷這首詞《虞美人》藉著聽雨的情景,訴說他少年的歡樂,中年的漂泊以及年老時的孤獨,寓意深刻,頗能發人深省。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青年的蔣捷,中了進士,仕途得意,總是在充滿歡笑的妓藝歌樓上,聽著淅瀝的雨聲,陪伴著他的是比燭光烘照得昏紅的羅帳,一派浪漫歡樂的景象。在官運享通的時候,蔣進士已經給財富,權力和名利玷污了本性,終日陶醉於放浪形骸的情慾享樂中。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然而到了中年,由於遭逢元軍大舉滅宋,國家陷入極度混亂之中,蔣捷到處顛沛流離,在異鄉的船上,聽著雨點打在船篷上淅颯的聲響,面對著遼闊的江水和壓得低低的雲霧,有時雨聲中,還夾著離群孤雁劃破西風的淒涼啼叫,令人百感交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而現在歷盡了滄桑,年華垂老,孤苦伶仃,寄居於寧靜的僧廬下,聽著瀟瀟的雨聲,鬢髮都已經斑白了。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到了這個年紀,深深體悟到人世間的悲傷,歡笑,離別,相聚,只不過是短暫無常的感情變化,不禁慨嘆歲月無情的消逝!這個時候,整夜傾聽著雨聲,點點滴滴打在階前,彷彿正在細訴往事一樣,使人心緒起伏不定,難以入睡到天明。

同樣是聽雨,在少年,壯年到老年不同的境況下,不同的生活中,令人感受不同的心情。佛經講「唯識無境」,境由心造,亦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聽雨如此,其他事物亦如此而已。

 

發佈留言